![]() |
|||||||||||||
|
![]() |
||
当前多数印刷单位都配备图象制作桌面系统,但由于不少单位尤其是中小企的图象制作人员,技术水平仍不高,兼受其它客观因素影响,许多彩图的制作和印刷质量,未能令人满意,与国际上出版物的印刷水平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只能算为中下水平。不仅听到许多美编、摄影师等抱怨现在的画报、画册、期刊杂志的彩图印刷质量不好,不能还原原稿,色彩严重失真,有的色彩成了图案色块,有的明暗、层次颠倒,甚至一些印前制作工序把底稿上的人物、风景等色彩搞得严重偏色,凡此种种弊病,除了一部分原稿本身质量差外,大部分乃由扫描分色技术不当引致。这一是印前制作工序采用低档次的平台扫描仪(约占20%左右)、扫描分色质量低劣;二是因操作人员缺乏理化概念和标准化还原扫描分色的操作方法,只依靠屏幕色彩作主观调整,使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高端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强大功能没被充分发挥;三是操作人员缺乏审美水平和对原图的正确分析能力,不能根据各类原稿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和恰如其分的调整。当然,也有极少数是客户不懂行而又瞎指挥造成的。 实践证明,彩图复制印刷,其扫描分色技术是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一方面是当前的计算机制版要把仿真式彩照、反转片等图象艺术的输入,首先都要经扫描转化为数字图象,才能在印前系统的数字化工艺流程中传递,在这个扫描、转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需掌握好,一是如何应用扫描仪,从一开始扫描时就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层次信息;二是从扫描仪输入的图象文件通常是RGB格式,在输出分色片前,需将该文件转换成CMYK格式,即色空间的转换,这一步是分色处理的关键。它要根据油墨、纸张等印刷适性,设定网点扩大值、灰平衡参数、黑版阶调,以及选择GCR还是UCR分色模式,只有正确设置好这些参数,才有可能输出高质量的分色片。另一方面是扫描分色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既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原稿,从技术方面合理设置和调整灰度平衡、阶调反差、颜色校正和清晰度等参数,又要从审美方面处理色彩的基调、饱和度、空间距离、明暗、光影变化等关系。操作人员这两方面的水平高低对产品质量影响极大。因此,要提高当前彩色印刷品的图象质量,必须下决心弄好扫描分色这一关键技术,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下面就当前计算机制版中颜色、层次、阶调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处理好摄影图片的反差 此外,亦可从扫描分色的阶调设定和调整上加以改进,这里的难度在于一需将千变万化的原稿阶调范围压缩调整到印刷品能再现的阶调范围内;二是压缩调整每张原稿时,要能确定甚么部位的层次该压缩,甚么部位的层次该突出,以便强调主体部分的层次,并能断定把它强调和压缩到甚么程度为最佳。这既要有对原稿的分析能力,又要有正确的操作方法,一般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1.当前许多高质量摄影图片密度范围很大,无法完整放入组件的线性区。因此,首先要根据每张摄影图片的密度反差和色调厚薄情况,确定最亮(最白)和最暗(黑部位)为阶调设定的起点和终点,并尽量做到把原稿密度范围对应调定在分色片的最大网点值上,使印刷品的反差尽可能接近图片的反差。 2.白场设定既不能太平,太平会令印品高光发灰不亮。又不能太崭,否则会令高光层次损失,以及信号噪声大,容易产生颗粒粗,其要领是: 3.黑场设定既不能太浅,太浅会令印品暗调不厚实,力度不够;又不能太深,太深会令印品暗调漆黑一团,层次升级。其要领是: 4.暗调复制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黑版设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操作员没有重视对黑片的设定和调整;二是多数图片的暗调偏色,往往找不到中性黑色,影响黑版设定的准确性;三是黑版都是采用短价调骨架曲线,即在C版50%处出小点,因而造成图片中间调层次不够,立体感不强。实践证明,有效使用黑版,既可增强图片反差,又可以增强暗、中调层次。其要领是: 处理好彩图中的白和黑 目前多数操作人员只重视对色彩的调整,而忽视对黑、白色的处理。因而常把白色物体处理成一片白,完全失去白色物体的层次质感;把黑色物体处理得漆黑一片,突出不了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为: 1.提高对彩色图片中的白、黑色调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黑白照片要比彩色照片更具视觉力度,因黑白间的反光率之差比任何色彩间的大得多。据科学家测定,色彩间的对比,即使是最强烈的原色间或互补色间的对比,都要比黑白间的对比弱得多,如红绿并列与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40%,红蓝平列与黑白平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23%,蓝绿并列与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是后者的19%,这就是为何黑白作品有时要比彩色作品来得明快。因此,扫描时处理好彩图中的白和黑,不但能逼真表现各种白色和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且能突出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度。 2.处理白色物体的要领 白色在色彩学上称为极色,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不仅能表现出各种白色物体的质地特性,而且白又能醒目,在亮处赋予光辉。 |
|